Profile Image

Aiaki37222

Joined Friday, February 11, 2005
Recent Book Activity
Statistics
4 weeks all time
books registered 0 18
released in the wild 0 2
controlled releases 0 0
releases caught 0 0
controlled releases caught 0 0
books found 0 0
tell-a-friend referrals 0 35
new member referrals 0 1
forum posts 0 0
Extended Profile
Le moment où je parle est déjà loin de moi.--Jean d'Ormesson

Pendant quelques siècles très brefs, j'ai beaucoup aimé les livres...Ils se souvenaient du passé, ils annonçaient l'avenir, ils me transportaient de bonheur et d'orgueil. C'est par les livres et dans les livres que j'ai découvert le tout. Il m'est arrivé de croire que les livres allaient durer toujours.--Jean d'Ormesson
:-)
There are still not so many bookcrossers aroud Tokyo.It's not easy for me but I hope soon to release my (until now) books that I will not read again. Those who release hundreds and hundreds of books in the wild setting books and oneself free are so great!! Bravo!! Cause I often think and really do reread the books in my bookshelf just like to meet a friend again with pleasure! I do like books but I now realize that only ideas and thoughts will remain in our mind, not any form of books, printed or handwriting nor sonore...
:-)
Here the books that I've read in 2005:
(Part 1)
1 Le testament français (André Makine)
2 Fichte et Nishida (Katsuaki Okata)
3 Demeure (Jacques Derrida),
-avec l'article de Maurice Blanchot:Instant de ma mort
:-)
Books that I've read in 2004:
(Part 1)
1 C.Jaspers (Yoshiaki Utsunomiya)
2 W.Benjamin (Takao Murakami)
3 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 (James Miller)
4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Susan Sontag)
5 The past as future :Vergangenheit Als Zukunft
(Jürgen Habermas and M. Haller)
6 L'écriture et la différence (Jacques Derrida)
:-)books4peace.bookcrossing.com/---/books4peace.gif?... border="0" /> 『子ども』  ドロシー・ロー・ノルト

            批判ばかりされた 子どもは
            非難することを おぼえる
            殴られて大きくなった 子どもは
            力にたよることを おぼえる
            笑いものにされた 子どもは
            ものを言わずにいることを おぼえる
            皮肉にさらされた 子どもは
            鈍い良心の もちぬしとなる
            しかし、激励をうけた 子どもは
            自信を おぼえる
            寛容にであった 子どもは
            忍耐を おぼえる
            賞賛を受けた 子どもは
            評価することを おぼえる
            フェアプレーを経験した 子どもは
            公正を おぼえる
            友情を知る 子どもは
            親切を おぼえる
            安心を経験した 子どもは
            信頼を おぼえる
            可愛がられ 抱きしめられた 子どもは
            世界中の愛情を 感じることを おぼえる

            -「あなた自身の社会」より・新評論出版社
:-)
Le poème 'L'Enfant' cité si-dessus est un extrait du livre scolaire utilisé en Suède, traduit en japonais il y a 7 ans. Ces jours-ci, grâce au Prince japonais, ce livre est devenu 1 bestseller! Un livre qui enseigne des adolescents un autre regard vers notre société et ce monde.
Besides, I've found this original poem in english and one of translation in chinese these quotations are here:
CHILDREN LEARN WHAT THEY LIVE by Dorothy Law Nolte

If a child lives with criticism, he learns to condemn.
If a child lives with hostility, he learns to fight.
If a child lives with ridicule, he learns to be shy.
If a child lives with shame, he learns to feel guilty.
If a child lives with tolerance, he learns to be patient.
If a child lives with encouragement, he learns confidence.
If a child lives with praise, he learns to appreciate.
If a child lives with fairness, he learns justice.
If a child lives with security, he learns to have faith.
If a child lives with approval, he learns to like himself.
If a child lives with acceptance and friendship, he learns to find love in the world.
怎樣的生活便會有怎樣的孩子 /羅樂德

在譏評中長大的孩子,苛於責人;
在敵對中長大的孩子,常懷敵意;
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畏首畏尾;
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過份自責;
在容忍中長大的孩子,學曉忍耐;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滿懷自信;
在讚賞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尊重;
在公平中長大的孩子,有正義感;
在安全感中長大的孩子,對人信賴;
在讚許中長大的孩子,能夠自愛;
在接納與友愛中長大的孩子,會找到愛。
If someone of another language knows different translations about this poem, please drop me a PM! Thanks!

與玫瑰和書相遇在街頭

玫瑰花香送、四月讀書天

四月份,在你的城市,開著什麼花?是綴著黃花瓣的連翹?還是白色的油桐花呢?在我的城市,四月偶爾暖陽普照、偶爾則春寒料峭,例年的話題總是櫻花。但今天我們不趕櫻花祭,來說一則與玫瑰有關的小故事,地點在西班牙,不是一般佛拉明歌舞者嘴銜玫瑰,熱情奔放旋舞的景象,而是氣氛更優雅浪漫的傳統:在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每年的聖喬治日,即四月二十三日這一天,有買一本書就送一朵玫瑰花的習俗。

從加泰隆尼亞這個傳統延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策劃,將四月二十三日訂為世界書籍與著作權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 23 April ),以彰顯致力於知識傳播者的努力,對象包括文學創作者、教育單位、各公私立機構、出版界、書店、圖書館、媒體等等。當然,這一天也邀請了閱讀的你我,在街頭,與書相遇(The book in the street)。

選定這一天,基於很自然的理由,因為這一天可以說是世界文學象徵性的一日:十七世紀,在正值黃金時代的西班牙,留下理想主義的《唐吉訶德》而去的塞萬提斯(Cervantes)、英國的莎士比亞(Shakespear) 等文學史上的大文豪、與出生秘魯的殖民時期編年史家印加德拉維
卡(Inca Garcilaso de la Vega),同時在西元1616年四月二十三日這一天去世。幾世紀後的同一天,文學界誕生了未來文藝新興的一代,包括出生於俄羅斯貴族家庭,精通英、俄、法文的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1899-1977),羅麗塔(Lolita)即是他最為人知、且最受爭議的作品,又如1948年獲法國備受尊崇的龔固爾文學獎、在2000年成為法蘭西學院終身名譽幹事的人文作家摩理斯德宏(Maurice Druon,1918-) ;而在這一天隕歿的一代文學巨匠,則有冰島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家拉克斯尼斯(Halldor Kiljan Laxness, 1902-1998)、西般牙加泰隆尼亞暢銷且著作等身的作家何西普拉(Josep Pla, 1897-1981)等人。

春城何處不飛花呢?就給自己一個玫瑰伴書香的春天吧。

然後,在繼續說下一段與讀書相關的話題以前,我想邀請你,在四月,送一本書給心愛的人,對象自定,家人、朋友、親密愛人、自己、忠誠的伙伴寵物也可以。別忘了在書本中夾一朵鮮艷充滿生命力的玫瑰,或者,你有閒時閒情,興致一來飛到西班牙也無妨,掬一手加泰隆尼亞的玫瑰花香,向你贈書的對象,說說這朵玫瑰花的浪漫傳統。我還想請你,親筆手寫一份祝福,如寶劍贈英雄般,將書、玫瑰和你的親筆手箋,贈與對方珍惜利用。祝福他的同時,也不忘感謝自己,因為擁有購書、選書的能力,有贈書與受贈的對象,能夠書寫自如、閱讀無礙,這一切對你來說看似輕而易舉的事,卻是許多人望而莫及,甚至不敢奢想的夢。我也感謝這樣的機會,使我與你在此相遇,與自己的母語文字親近。

世界寺子屋運動與讀書夢

「寺子屋」(Terakoya),指的是從日本德川時代起,十四世紀到十九世紀之間,具有知識學識的武士、和寺院僧侶,教育一般庶民小孩書寫閱讀的場所。當時存在於日本各地的寺子屋,計約有數萬所以上,是一種以平民大眾為對象的草根教育。日本近代化過程中,教育系統和制度的確立,大幅提昇了教育水準,更是日本後來邁向現代化進步的重要基盤。近年來日本教育界對於本國教育水準和學子學習欲日漸低落,而憂心忡忡,但另一方面,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對於海外教育的支援贊助,倒是不遺餘力。

舉日本過去十多年來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的「國際寺子屋運動」為例,支援提供四十多國的小孩與成人接受識字教育,並視當地的需求增加生活技能、保健、人權等等教育內容,歷年來成果豐碩。但不可諱言的事實是,從調查數字來看,今天全世界的成人當中,仍有八億八千萬人是文盲,其中女性佔三分之二,而因戰爭成為難民,或生活貧困等因素無法就學的孩童,估計達一億一千多萬人。亞洲的文盲程度也佔全世界文盲總數的百分之七十四之多。因此,教科文組織進而推動「識字的十年,2003-2012」,以全人類識字教育普及化為努力的目標,強調識字重要性的主題,標舉的是「自由」:”Literacy as Freedom”。這與多年前揭櫫學習中蘊藏財富的著眼點有基本的差異──識字能力,作為一種工具,不限於以功利實用的社會價值為追求目的,還有消除與大眾社會溝通的障礙等等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佔最多數文盲人口的女性,在當今許多的社會裡仍受到性別差異的對待,言行舉止在多重束縛的制限下,遑論其他,通過識字而獲得心靈的自由自主,無疑是使弱勢者走向自主的一大助力。
這使我想起台灣多年來推動的成人教育,和幾年前在誠品放映的紀錄片「讀書夢」。紀錄片是由當時留美的朋友與另二位女性藝術家合導,放映會討論的專家認為技巧雖然粗拙,但題材與內容卻無疑地感動多數的觀眾,包括我在內。倒也不是因為朋友,而是識字學習過程的呈現,質樸而真誠流露,是一部瑕不掩瑜的真實記錄。我能以四五種不同語文閱讀說寫,而早逝的母親卻如片中主角朋友的母親一樣不識字,假如她仍在世的話,我也想幫她圓一個「讀書夢」!
在西洋歷史的皇帝當中,征服統一大半歐洲的查里曼大帝(Charlemagne),恐怕是一生都作「讀書夢」的皇帝吧。實際上,查里曼大帝是不折不扣的文盲,他發明獨特的簽名式,因為不會寫字。但這個文盲國王,卻懂得延攬學者,尊崇知識份子。在查里曼大帝的時代,拉丁文即是透過筆耕複寫而得以保存下來。他在位期間,從西元768年到814年去世為止,積極以古代希臘羅馬時代的古典文化為範本,獎勵學術研究與宗教藝術,如細密寫本與插繪著作、修道院、金雕工藝、壁畫、建築風格等等環繞基督教為中心的美術,而造就中世紀藝術文化輝煌的一頁,即史稱的「卡洛林文藝復興時代」。

其中,在中世紀西方書的歷史上佔有重要篇幅,更是中世紀文明重要特徵者,即是由修道院主導製作的彩繪寫本。聖本篤修會的修道院規定,一切聖本篤修會的修道院必須具備藏書庫,拜這會規之賜,各地修道院士在專設的寫字房,抄繕各式聖經、彌撒典書和時禱書等限量製作、高價豪華的書籍。加上西班牙的托雷多、巴塞隆納等地的修道院長等人的推動下,熱心收集藏書,印刷術發明以前,以手抄的方式保留的古典手稿文物,就成為研究中世紀西方的重要文獻來源。但不幸的是,西元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侵略時,大量希臘古典遭破壞,包括梵諦岡在內,中世紀持續收集的珍貴手稿與繪本藏書,在十三世紀的動亂時代大多散逸無跡。

幾世紀後,秘魯出身的編年史學作家印加德拉維卡(Inca Garcilaso de la Vega),來自殖民軍官父親的西班牙血統,與母親印加王國貴族的雙重血統,使他一生註定牽繫在新舊大陸之間。他在西班牙的土地上,思考殖民者輕蔑被殖民者的文化傳統而導致的不幸,寫下印加王國歷史及殖民時期最早且最重要的史料,卻被當政者列為禁書,一直到十九世紀才重見天日。不見容於強勢者的文化宗教或政治主張,而被定裁是異文化、異教徒的古典、異論者而慘遭摧毀滅絕的命運,東西古今歷歷可見,「宗教改革」和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焚書等例子,讓人看到時代地域或事件人物縱然相異,一再重覆的卻只是偏狹歷史的人為操作。世界讀書日這一天,我們或許能藉緬懷印加德拉維卡來憑弔消失的印加文明,惟不可或忘的是,弱肉強食的傲慢人類,親手掩埋掉多少古文化,又有多少歷史灰飛煙滅、而多少民族的命運葬送在掠奪殺伐中。最近的伊拉克戰爭,獨裁政權之後無政府狀態下,典藏美索不達米亞文化的博物館與國家圖書館,遭劫掠燒毀的文物達數十萬件。眼睜睜看著人類共有的世界古文明的文化遺產,被竊盜破壞,究竟是誰之過?一場愚昧無知的人類歷史浩劫,不能遏阻防範,又是誰之過?知書為的是要能夠達理,不能明辨是非,讀再多的書都枉然啊!

書寫、閱讀與光的探求
寒波(Rimbaud)曾歌頌創作的神奇工具:「執羽毛的手 (main à la plume),是人類思想不可或缺之器」。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書寫的文明》前言中說:「今天,至少在我們國家,每個人書寫。」不由得讓人感覺法國的「美好時代」是延續到了他的時代。如果視寒波到羅蘭巴特的時代,為古典書寫時代的末世,那麼二十一世紀則是堂堂邁入數位化的非書寫時代了。羅蘭巴特距離我們的時代並不生疏,他的話聽來卻彷彿是自遠古擊來的震撼迴響。
書寫的文明與閱讀的方式起劃時代的革命,我們目睹且參與,也是一幸吧。想像一下,堅持手書,在幾世紀之後會變成一種美德,還是落伍的話柄呢?再把想像的範圍延伸:親筆手書的觸感書寫者的心靈創作,到點字的觸感閱讀者的心靈共鳴,或者有聲書口耳相傳的理念表達,是在什麼向度上交會聚點呢?是否我們可以這麼說:不管是甚麼形式或語言的書寫與閱讀,兩者之間莫不是給予光的企圖,和探求光的欲望。讀萬卷書而行萬里路,或可因此解讀為:探求光的欲望以及對此欲望實踐的雙重意志下的行為。

你應該是不乏給光的企圖和欲望,但你是否有過向遠方探尋光的經驗呢?探求光的欲望,使我每每在特殊的時刻,與特別的書相遇。早年親筆手抄的《靜謐與光明》,內容談的是路易斯康(Louis I. Kahn)的建築與思想,對我日後影響甚巨,朋友割愛,最後將書拱手讓我。沒想到在十幾年後,我從圖書題材中尋索思考,終究回到路易斯康對光的探求,適巧來為此文作註;偶發興致,隨手抽來封塵已久的書,這天恰是多年前遠方朋友手贈落款日;珍藏有豐富中世紀古寫本的威廉摩里斯(William Morris),我一直與他無緣,直到生日當天,才讀起久借卻始終無暇細讀的摩里斯傳記,閱讀中,他墓園照片的一頁記事,記載著的竟是我的生日,他的歿日,在我出生前幾十年。類似的巧合,在我生命中,屢屢出現,有驚有喜,意義也深淺不一。這些不儘然是生命之書,卻像是對我有股莫名的吸引力,在我毫不知情之下,與我心靈交流。

《圖書館建築的圖像學》書中有言:「面向書物,即意謂:面向未知世界塑造一個等身大的想像力的意志。」閱讀,無論是從個人意志出發或者僅是無意識的偶遇,都是面向無法預期的發現之旅,藏在書頁裡頭的,更可能是與未知的自己的一場奇遇。對於在簡陋的圖書環境下成長的人來說,公立圖書館的設立存在,就更顯出迫切的需要,與其無可計量的重要性。在優渥的讀書環境下長大的人,恐怕難以體會在缺乏紙張書籍的窘困中,無處不書、無時不讀的滿腔求知欲為何物吧。台灣貧富差距日漸懸殊,因此哈利波特的作者與台灣企業發起「捐書上山」的義舉,把目光移到台灣窮鄉僻壤的山區小學,冀望藉知識資源分享的行動,弭平城鄉的差距,贈書一冊,傳遞的何止是書香而已呢?而網路上設置的書籍交會站(BookCrossing),標榜放生書籍的態度,透過無國界的網路傳遞訊息,不僅達到書籍資源再利用的目的,又增添讀書會的功能,達到交換心得的樂趣。
閱讀與被閱讀之間,我有過特殊的體驗:遭火山掩埋的義大利龐貝城(Pompei)古蹟,遺址出土後發現的壁畫中不乏朗誦、閱讀的題材,為數稀少的肖像畫中,又以一對麵包店夫婦的壁畫最負盛名,曾在此地的龐貝特展中展出。男主人手持書卷,炯炯有神,面貌姣美、明眸大眼的夫人,則手持筆而書板置於胸前,優雅自信的神情,近二千年後與我目光交會,那一瞬間竟有莫以名狀、不可思議的感受,使我久久無法將眼光自畫像前移開。在她那雙充滿自信的眼眸深處,是否隱藏著對「知」的理解與確信?而握筆的那雙手,也許是握有自我意志表達與發言權力,能書善寫的巧手?我像是站立在古今時空交會的真空點上,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心靈對話,身邊的喧嘩頓時靜默,我從那幅肖像領略到,那是處於多樣文化交會點的龐貝──無畏東方異文化陸續入港進駐,龐貝城民不改恢宏大度和自信,沒有衝突排斥,反而成就蓬勃的文化盛世。與二千年前的眼神交會,我讀到一種氣魄與胸襟!

四時讀書樂

在我的城市,四月正是莘莘學子開學的時期。你可也和我一樣,想起年少時,往往聽開學致詞時引來一段元朝翁森的「四時讀書樂」?詩有點長,我們讀它的機會也不太多,能享受四季變化的地方,是天所賜的恩福,而懂得品吟四時讀書的雅趣,也非心性功力難得之人所不能享,就按捺點性子輕聲讀它一遍吧:

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如何?綠滿窗前草不除。

新竹壓檐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曦。
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
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稔讀書趣。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

昨夜庭前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
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
近床賴有短檠在,對此讀書功更倍。
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
坐韋對編燈動壁,商歌夜半霜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四壁圖書中有我。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春天是讀書天,而這個春天,到街頭去與書相遇也好,或者,就讓屋外綠籬和雨牆纏綿相對,一如你的閱讀在爬梳字裡行間的情意理念中,徐徐轉換成思維想像的書寫。寒波與羅蘭巴特的絮語,仍在我們的時代迴盪,只要思想不停滯,我相信在人間國度,為了那千古的知音讀者,我們會以羽毛、以玫瑰、以彩筆、以鍵盤、以姆指、口足、以眨眼……,繼續書寫。二千年後,或者下一次的冰河時期過後,人類文明中熠熠生輝過的,哪一雙眼,會被閱讀?而哪一雙眼,會與未來後繼者的雙瞳,相遇在什麼視窗下?

* * * * * * * * * * *
トートナウベルク   /パウル・ツェラン Ⅱ255

アルニカの花、眼の慰めのコゴメグサ、あの
星型の賽を高くいただく
井戸から飲む水、
その山荘
の中で、

その記念帖のなかに
──私の名の前に
誰の名を受け入れたのか?──、
その本のなかに
書き込まれた一行
今日、希望の一行、
一人の思索する者から
やって来る言葉
への希望、
心のなか

(守中高明着『存在と灰ーーツェラン、そしてデリダ以後』から引用したツェランの詩)
=== === === === === === === === === === === === === === ===

前微軟中國總監 到尼泊爾蓋學校.35歲時跟比爾.蓋茲說再見,牽著驢子投身深山......
一趟尼泊爾旅行,讓他看到偏遠地區學習資源的貧乏,決心在事業巔峰轉彎,為1億不識字的學童奔波、請命。
文●曾如瑩
他站起來,轉身,面對牆上泛黃的全球地圖,將一顆藍色圖釘,釘在南非的位子。回過頭,他向員工宣布,繼亞洲六國,今年該組織已在非洲設立據點,並將前進拉丁美洲,真正成為跨國組織。預計二○○八年,該組織將達一千萬客戶,要達到這個目標,每年業績必須成長兩倍。他說:「微軟在一開始就是這樣,為何我們不行?」
看起來是一場宣示大會。走出建築,招牌卻不是一家野心勃勃的科技公司,而是「閱讀空間」(Room to read)基金會,捐書到第三世界的非營利組織。手拿藍色圖釘的伍德(John Wood),是閱讀空間執行長,他用七年經歷寫下《一個創業家的意外人生》。曾經,他身後的地圖,標示出微軟在全球攻城掠地的成果。
「以前只關心自己賺多少錢」 現在為文盲奔波,六年建兩百所學校
時間拉回七年前,伍德三十五歲,是微軟大中華區事業發展總監、中國市場第二把交椅,前途大好;手中微軟股票的市值超過五十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六百萬元),富豪生活唾手可得。他曾擁有令人稱羨的頭銜與財富,卻在一九九九年辭掉工作,牽著驢子踏上陡坡,為尼泊爾山區四百五十名學童送書。
二○○○年,伍德延伸對教育的熱情,建立了閱讀空間,六年內,他在七個發展中國家建立兩百所學校,三千間圖書館,捐獻兩百萬本書。建圖書館之快速,直追鋼鐵大王卡內基(Andrew Carnegie)但和卡內基資本家的身分不同,他只是一個卸任的專業經理人。
美國舊金山,晚間十點半,電話那端剛跑完新書發表會行程的伍德,聲音聽來疲累卻仍顯興奮。「我在微軟時只關心我自己,賺多少錢、我的信用卡額度、管多少人,現在我關心的是八億五千萬名幾近文盲者。」接受本刊越洋獨家專訪的伍德說,現在他一年飛行十五萬英里,是微軟時期的兩倍,更忙碌卻更滿足。
在微軟八年,伍德幫微軟掌管視窗九五(Windows 95)的全球行銷業務總監,一路攻進澳洲和中國市場。大中華區總裁的高位,近在眼前,為何他轉頭離開?
一場喜馬拉雅山之旅,讓伍德人生大轉彎。一九九八年,時任微軟澳洲業務總監的伍德,終於獲得長假,三星期不必擔心會議和業務進度。大量的工作時間換來金錢、頭銜,卻也讓他付出代價。「我已經習慣企業突擊隊員般的生活方式,人際關係幾乎蕩然無存。」他總是到最後一刻,才能確定和朋友的約會。「公司可以叫我做任何事,家人和朋友卻不行。」他坦承,八年內,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不時躍出:更長的工作時間、更多薪水,這就是一切嗎?「曾經我的座右銘是『等你死亡並安葬後,就可以安心睡覺了』」。為調整步伐,他背起登山背包、穿起登山鞋,獨自到尼泊爾旅行。山區旅途中,他參觀一所小學,一年級的教室裡擠了七十位學生,鐵皮屋的屋頂和泥土地,即便是春天和煦的太陽,在鐵皮屋「加熱」下,教室熱烘烘,七十位小朋友沒有書桌,擠在一起,將書本放在骨瘦如柴的膝蓋上。校長帶他參觀「圖書館」,一走進去,裡面卻是空的,唯一的裝飾物是牆上四角已經翻起的世界地圖,儘管東歐已經解體十年,上面仍寫著蘇聯、南斯拉夫、東德一些已經不存在的國家。
七隻驢子運送三千本書實踐諾言 他暗自發誓:要用整隊犛牛載更多書
「請問一下書在哪?」校長轉身拿了鎖,打開一個櫃子,頓時,「我的心整個沉下去」,他眼睛所見:一本《蒙古旅遊指南》,一本封面半露著酥胸的言情小說……一共二十幾本書,大多是自助旅行者所遺棄,他們卻當寶藏一樣在看。全校四百五十名學生,只有這些書嗎?他問校長。校長回答:「先生,也許,有一天你會帶一些書回來這裡。」
就像是丟下一顆種子到貧瘠的土地,卻悄悄生根、發芽,這句話,開始在伍德心中著床。回到旅社,其他登山者已經熟睡,風不斷從細縫中偷跑進來。窩在睡袋裡,伍德就著一盞小頭燈,翻看達賴喇嘛的書《幸福的藝術》。就像為他量身而寫,一翻開,一段文字進入眼簾:「慾望,只會讓我們受困於永恆的物質循環裡。如果我們把東西捨與運氣較差的人,心中卻會感到溫暖,知道我們有能力改善世界。」他馬上草擬一份捐書聲明,寄給好友,請他們提供書籍到科羅拉多老家。
不過,現實的步伐比夢想走得快。回到雪梨,伍德便身陷微軟與IBM搶奪電子商務的戰役,直到一封電子郵件提醒他。父親來信,家裡快被三千本書籍淹沒了,「UPS(快遞)一天至少來兩次,家裡已經堆滿三千本書,而不是我估計的兩百本。」沉睡半年多的夢想開始召喚他,六週後,他飛回美國家中。
將書運到尼泊爾山區,七隻驢子,載滿了書,脖子上的鈴聲此起彼落。數小時山路後,迎接他的是一群歡天喜地的孩童,「送書,讓我覺得他們機會比昨天多,孩子的熱情幾乎讓我哽咽,我暗自發誓,下一次我要用整隊的犛牛載更多書來。」隔天早晨,他到附近山坡散步,山區早晨寧靜,但他思緒起伏不已。於是,他隨著一行僧侶,走進廟裡,企圖沉浸心靈。幾聲鈴響後,三十名和尚低沉喉音誦經聲緩緩盪開,黑暗中數百根蠟燭閃爍光芒。寧靜氛圍中,他的內心卻激烈衝突、掙扎著。
「微軟賣出多少視窗,重要嗎?」  放棄事業婚姻,生命優先次序改變
「我在想,我的工作真的有這麼重要嗎?」根植已久的社會價值,開始動搖。過了十幾年的白領生活,他有車,有司機,有鉅額股票。「但比起數以百萬計缺乏書籍的兒童,微軟這個月在台灣賣出多少套視窗,真的重要嗎?當尼泊爾有十分之七的兒童面臨終生文盲時,我哪有辦法在中國卯足全力反盜版?」心中不斷天人交戰著。「我的自我認同原本是我的事業,但是現在我決定要挑戰一切。」誦經聲逐漸停止,走出寺廟,他生命的優先次序,悄悄改變。尼泊爾之旅,讓他開始思索人生,但真正讓伍德做出離開微軟決定的人,是比爾.蓋茲。再次回到工作崗位時,伍德已經被拔擢到中國區,管轄台灣、香港以及大陸業務,一九九九年,蓋茲來訪,團隊整整花了超過兩週的時間,詳細計畫,「連一分鐘的行程都排進去」。當時微軟在中國的形象極差,伍德希望透過電視訪問改變微軟的形象,他和中央電視台的記者詳細溝通所有問題,包含蓋茲怎麼回答,以建立微軟是中國優秀企業的形象。但是精心策畫的訪談正式上場時,全都變了調,伍德說,二十分鐘的訪談裡,他希望蓋茲談到微軟在中國的投資,像是建立全球第三個實驗室,但蓋茲只給一個不痛不癢的答案。「讓我想起美國作家保羅‧索羅說:『一個人賺很多錢後,通常會變成一個很糟糕的聆聽者。』」伍德覺得「公司不斷擴大,努力和結果的關係卻越薄弱」,蓋茲完全沒有聽進去,失去了翻轉微軟長期在中國形象不佳的機會。該是離開的時候了。
改變心意相當容易,卻必須面對許多難題。首先,他的職稱不再是令人稱羨的科技新貴,而是捐書到第三世界的失業男子。曾經,伍德對著鏡子不斷練習,當別人問到自己在哪高就時,該如何向別人啟齒。「我說了好幾次,才找到勉強讓別人聽起來覺得不錯的答案。」然後,他失去論及婚嫁的女友,兩人因為對人生的看法不同而分手。「我並不後悔做這個決定……(沉默五秒)……你可能會失去你的妻子……但是有上百萬的孩子需要我。」他失去的,不只是女友,還有優渥的物質生活。某次慢跑,他在舊金山灣區看到一棟夢想中的房子,「但是我買不起」,就連現在住處也是用租的,「我的車子已經七年沒換,假設我還在微軟,這絕不可能發生。」
更大的挑戰不是物質生活,而是如何經營一個慈善事業。伍德說,他跟著微軟第二號人物巴爾莫(Steven Ballmer)工作數年,讓他想用微軟的管理方式經營慈善事業、行銷這個組織,「建立非營利事業的微軟」。
他以微軟精神激勵自己:「Go Big or Go Home!(目標遠大,否則回家吃自己)。」「我希望在開發中國家設立學校和圖書館的進度,可以追上星巴克開咖啡店的速度」,就像企業有不斷擴張的野心,接觸全世界的客戶一樣,「我們關心的是以極少的資源,如何接觸到全球『潛在客戶』?」他所謂潛在的客戶指的是缺乏教育的小孩。
另外,就是極端專注數字,他並將魔鬼主管巴爾莫咄咄逼人詢問數字的態度,引進「閱讀空間」,稱之為「巴爾莫試煉」。他精確計算捐贈圖書、圖書館和獲贈獎學金者的數量,觀察其變化,並將捐助者視為股東,以企業經營者面對股東的態度來面對捐助者。
效法微軟用數字管理  讓投資者知道,世界因他們而進步
「我們不稱捐助者,而是『投資者』,我們每季都會公布數字,建了多少學校,捐了多少書和圖書館,就像檢視企業數字。」伍德強調:「我們會讓投資者知道,因為他們的投資,每週都有新的學校或圖書館開幕,世界正逐漸進步。」
曾經,他面對如潮水般需要幫助的人,手邊卻只有極少的資源,感到快要窒息。他拿著聯合國報告,驚心動魄的看著數據,「八億五千萬人缺乏讀寫能力,我仔細看了三遍,確定我沒多算一個零,每七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文盲」,一億學童沒有書念。放下報告,「我覺得很沮喪,捐這點書,猶如一滴水滴進文盲汪洋。」不過,一想到孩子歡樂臉龐,以及他的人生「足足比鋼鐵大王卡內基早十多年開始建圖書館」(編按:卡內基四十六歲開始捐贈圖書館),活力就來。伍德的辦公桌上,不再是成堆的產品市場報告書,取而代之的是募款邀請函,背後的地圖標示也不是微軟攻下哪些城池,紅紅綠綠的圖釘顯示的是建圖書館和學校的進度。儘管至今單身,存款水位逐漸下降,他卻不後悔。因為,「很少人像我一樣,星期一早上起床,很興奮的去工作。」問他是否懷念過去的生活,他頻頻說不,「這對我而言,只是交換,不是失去。」走下微軟的世界舞台,另一個世界舞台已然展開。

「閱讀空間」(Room to read)執行長
任務:替第三世界建立圖書館和學校、資助女童上學,在全球7個國家建立200所學校、3,000間圖書館,提供200萬本書。
著作:《一個創業家的意外人生》(商智出版)



create your own visited country map



Supported by:
URL: www.123counters.com/


Are you sure you want to delete this item? It cannot be undone.